学术成就 助燃如火人生 ——《人民政协报》“特刊”报道我院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石炳毅之二
日期:2015/3/20 0:00:00 来源:解放军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309医院)
编者按:
3月15日“两会”胜利闭幕。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的记者会上,器官移植话题,再次引起关注。曾见证和经历我国器官移植事业法制化道路进程的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军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石炳毅教授,以艰苦卓绝的努力,敢为人先的精神,为我国器官移植事业登上世界舞台,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为此,《人民政协报》“健康特刊”以4个整版的规格对石炳毅教授及其团队进行了深度报道。
学术成就 助燃如火人生
“国家科学技术奖是一面旗帜,展示的是一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营造的是崇尚科学、尊重人才、褒扬先进的氛围。我们期待并相信,在获奖者的激励下,全社会形成万众创新的热潮,中华大地处处充满无限生机和创造活力。”在今年1月9日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李克强总理如此表示。对于崇尚并实践科技创新的科学家而言,这份奖励却不只是鼓励,更是历史见证,它们见证了科学家们在自己所专注的领域勇攀高峰的努力和执着。——编者
时钟拨回至2012年1月18日,上午,北京。因为正值“三九”天气,窗外的寒气逼人。而此时的人民大会堂,却是另一番热潮澎湃的景象:这里正在进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颁奖典礼,每一个获奖者脸上都洋溢着喜悦和激动。
石炳毅,也在获奖者的队伍里。他作为项目第一完成人,代表团队来领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桂冠。能够获此殊荣,是因为他作为项目第一完成人,带领团队在历时21年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提出的“肾脏移植排斥反应防治关键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在国际和国内医学科技领域,都实现了多方面的突破。该奖项,也是我国器官移植领域的最高等级奖项之一。
故事,当然也要从头讲起。
结缘器官移植,开创医院先河
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上个世纪80年代,受当时技术、设备的限制,尿毒症患者每透析一次都承受着莫大的痛苦,不少患者甚至因透析综合征危及生命。1987年,刚刚从学校毕业的石炳毅,看到病人的痛苦,大胆提出了进行肾移植手术的设想,并得到了医院的支持。
但在当时,肾移植作为治疗尿毒症的最有效手段,还是很神秘的领域。国内只有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等少数大医院能够开展肾移植手术。当时的石炳毅还是一名刚刚毕业的住院医师,只是在301医院攻读研究生期间曾经见识过该类手术。就凭借着这点滴的积累和感性的认识,石炳毅和他的团队开始了认真的学习和准备,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写下了大量的笔记。1988年2月,他们的第一例肾移植手术获得成功。在当时,肾移植是泌尿外科的标志性手术,这例手术的成功,给了石炳毅他们极大的鼓舞。
“即使今天,我仍清楚地记得第一例手术的患者,是北京市北方锅炉厂的一名女工,那年她32岁。通过这次3个多小时的手术,这位患者继续存活至今,已经27年。为了准备这次手术,我3天没有睡觉。做完手术后,为便于就近观察病人状况,我在病房里住了整整两个星期。”回忆当初的勇气和果敢,石炳毅的脸上洋溢着医生的荣光。
在第一例肾移植手术成功后,第二年他们又完成了5例该类手术,第三年做了30例。这在当时的国内医院中,起步算是很快的了。这些成绩,帮助309医院打开了肾移植的大门,并逐步确立了国内肾移植领域的引领地位。而石炳毅,也在该领域日渐声名鹊起。
深耕临床难题,屡结科研硕果
多例肾脏移植手术之后,手术本身的技术难度已经克服,如何降低患者在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和重症感染,成为摆在石炳毅面前的头等难题。因为,这是影响受者和移植肾存活的主要因素,也是国内外移植领域共同面临的难点问题。
围绕上述问题,石炳毅开始了一边临床操作一边学术钻研的职业成长之路。这些研究,获得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12项国家和省部(军队)级科研项目的资助,在20多年的临床研究历程中,他的团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2012年摘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桂冠。
比如,通过对项目完成的2217例肾移植病例研究,发表创新论文294篇,其中SCI收录22篇,总影响因子(IF)为92.298,单篇最高IF为30.026(JAMA),论文被Transplantation和AmericanJ.Transplantation等权威期刊引用。
比如,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4种调节性免疫细胞,提出了“调节性免疫细胞”防治排斥反应的新思路。该思路阐明了肾移植术后常用免疫抑制剂对调节性T细胞和效应性T细胞活化的不同影响,为上调调节性T细胞防治排斥反应提供了理论依据。
比如,在国务院颁布《人体器官移植条例》之后,石炳毅打破我国在肾移植数据库方面的空白,主持创建了中国肾移植科学登记系统。该系统
是我国国家级器官移植数据管理平台,共收入7万余条数据,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肾移植数据库,为全国医疗机构开展肾移植相关的科学研究提供了翔实的数据,为国家对移植机构实施监管和制定相关法规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为了解决我国在《人体器官移植条例》颁布之后依然面临的行业标准缺失问题,2009年,受原卫生部和中华医学会委托,石炳毅接受学会分工着手编写《临床诊疗指南》和《临床技术规范》。作为全国肾移植学组组长,他主持制定了23部指南,并执笔编写其中8部指南和1部《肾移植技术操作规范》,这些都成为了国内器官移植的行业标准……
对于一个安居现状的医生而言,难题往往意味着难以突破。但是对于刻苦钻研并勇于挑战的医生而言,难题往往是永不枯竭的动力,因为难题本身也正是需要努力的方向。很显然,石炳毅属于后者。
他的诸多研究成果,创新了我国肾脏移植的基础理论,创建了技术方法,也规范了诊疗流程,形成了以“排斥反应发生机制——早期预警无创诊断———联合中药优化治疗———重症感染防控———远期并发症处理”为核心的排斥反应防治新体系。现在,这套体系在全国20家医院推广应用,解决了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和重症感染等医学难题,推动了肾脏移植领域的技术进步。
“借助这套防治体系,309医院肾脏移植的整体存活率在2010年时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我们的移植肾1、3、5年存活率分别为94.3%、84.2%和75.4%,美国的国家统计报告分别为91.0%、80.1%和69.3%。”这些可能让很多人感觉枯燥的数字,在石炳毅那里却如精灵般生动,它们所代表的,是生命的长度。
执着进取,不舍放弃老本行
荣誉往往结伴而来。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之前,石炳毅还于2011年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据了解,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要求获奖人必须是重大发明、发现和科技成果的完成人或主要完成人,其重在考察其发明、发现和其他科技成就的水平及其在国内国际的学术地位。
石炳毅能够当之无愧地获此殊荣,正如该奖项评审委员会当时给出的评价———“今年医学领域的6位获得者,不仅医德高尚,而且医术高超……石炳毅教授开创了单中心实施肝、肾、心、肺、小肠、胰腺和多器官联合移植的世界纪录,建立排斥反应早期预警体系等多项创新性诊疗标准,显著提高了肾移植存活率。”
学术成果奖,固然体现了石炳毅在该领域做出的成绩。而另外一些可能不为人知的“小事”却更能说明他的执着和努力。
为了让世界了解中国器官移植医生的努力,石炳毅多次主动向国外同行介绍中国器官移植现状。2011年,得知《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主编DeAngelis女士来北京开会的消息后,已经60岁的石炳毅带着论文,前去介绍中国器官移植在法规、标准上的进步。
这位老编辑听了石炳毅的介绍,答应了石炳毅的邀请,第二天便来到309医院进行实地考察。看了病房,看了实验室,看了刚刚手术后的病人,并且非常高兴地做了一场学术报告。她说:“我看到了真正的中国器官移植,百闻不如一见。”回国后第6天,石炳毅接到该杂志的正式通知:“您的稿件已被我刊录用,正在处理,请勿投他刊。”
不久,“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历程和现状”在JAMA杂志全文刊登。这是中国器官移植医生首次在美国医学学会杂志上发表文章并得到认可。文章以大量的事实向国际社会讲明了中国器官移植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以及中国政府在加强器官移植技术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具体举措和实施效果;回应了国外学者的误解和批评,维护了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良好的国际形象。
2012年,石炳毅应邀在美国作了《中国肾脏移植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专题报告,向世界完整地介绍了中国器官移植的真实情况。演讲结束时,全体同行报以热烈的掌声。
这些曾经让石炳毅激动的小故事,每每回忆起来,都还会让他心潮澎湃。对于工作,石炳毅的态度和热情同样如此,虽已获得诸多殊荣,他仍然放不下他的老本行,几十年来始终奋战在临床一线。他说他“没有办法停下脚步,就好像背后有一只无形的大手推着我往前走”。
现在,已经桃李满天下的石炳毅,依然继续着“白天看临床晚上做作业”的工作模式。他的很多学生都劝他不要这么“拼”,他却爽朗一笑:“人活着就像一团火,是火就让它燃烧吧,轰轰烈烈地烧一把,这样才痛快!要不闷在那里老是冒烟,污染环境啊!”